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明确标注文章来源,内容系转载于各媒体渠道,仅为传播资讯之目的。我们对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时效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对于内容可能存在的事实错误、信息偏差、版权纠纷以及因内容导致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本网站概不负责。如因使用、参考本站内容引发任何争议或损失,责任由使用者自行承担。
南昌相关问答
- 2025-04-19 江西省新房二手房市场逐月向好
今年以来,江西省全面落实国家和省级房地产调控政策,推动市场“止跌回稳、逐月向好”。一季度,全省房地产市场延续去年下半年修复态势,商品房销售面积连续9个月同比正增长。全省各地积极落实因城施策要求,通过取消住宅分类标准、规范...
- 2025-04-18 昌九高铁南昌东至何家线路所段开始静态验收
中新网南昌4月18日电(刘力鑫李翔易建萍)4月18日,昌九高铁南昌东至何家线路所段开始静态验收,为该段铁路今年具备开通运营条件迈出重要一步。昌九高铁南昌东至何家线路所段总长21公里,自南昌东站引出,至何家村线路所与既有京...
- 2025-04-20 2025年“数据要素×”大赛江西分赛启动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董文涛实习生李正耀)4月17日,2025年“数据要素×”大赛江西分赛启动。江西分赛作为全国“数据要素×”大赛的地方分赛,由国家数据局、江西省人民政府指导,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江西省数据局)联合20家...
- 2025-04-18 江西2025年高考优惠加分政策公布
人民网南昌4月18日电(记者时雨)日前,江西省教育考试院发布了《关于做好全省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享受优惠政策考生申报工作的通知》,申报享受优惠政策考生对象共有5类,其中4类考生申请享受优惠加分,1类考生申请享受同等条件...
- 2025-04-19 江西庐山云雾茶采摘正当时 小茶叶化身富民大产业
中新网江西庐山4月19日电(巫发阳左凌云)“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暮春时节,正是江西庐山云雾茶的采摘季,茶农们从庐山脚下开始采摘,随着海拔不断升高,忙碌的茶农身影与清晨的山间薄雾融为一体,上午采摘的嫩芽,下午便送进加...
- 2025-04-18 江西遂大高速上犹江特大桥双幅合龙
人民网上犹4月18日电(朱海鹏)4月18日,随着最后一立方混凝土精准注入上犹江特大桥左幅中跨桥梁,标志着遂大高速上犹江特大桥双幅成功合龙,全线桥梁全面联通,为项目今年全线按期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据介绍,遂(川)至大(余)...
- 推荐搜索问题
- 南昌最新问答
-
旧巷纸伞无故人 回答于04-19
神经病 回答于04-20
戒不掉旳殇 回答于04-19
提笔ヽ挥下以往记忆 回答于04-20
伸手 回答于04-20
一心只容一人° 回答于04-19
手心里的太阳 回答于04-20
浅色夏沫 回答于04-19
想放下 回答于04-19
部落玩家 回答于04-19
- 北京最新热搜
- 天津最新热搜
- 上海最新热搜
- 重庆最新热搜
- 深圳最新热搜
- 河北最新热搜
- 石家庄最新热搜
- 山西最新热搜
- 太原最新热搜
- 辽宁最新热搜
- 沈阳最新热搜
- 吉林最新热搜
- 长春最新热搜
- 黑龙江最新热搜
- 哈尔滨最新热搜
- 江苏最新热搜
- 南京最新热搜
- 浙江最新热搜
- 杭州最新热搜
- 安徽最新热搜
- 合肥最新热搜
- 福建最新热搜
- 福州最新热搜
- 江西最新热搜
- 南昌最新热搜
- 山东最新热搜
- 济南最新热搜
- 河南最新热搜
- 郑州最新热搜
- 湖北最新热搜
- 武汉最新热搜
- 湖南最新热搜
- 长沙最新热搜
- 广东最新热搜
- 广州最新热搜
- 海南最新热搜
- 海口最新热搜
- 四川最新热搜
- 成都最新热搜
- 贵州最新热搜
- 贵阳最新热搜
- 云南最新热搜
- 昆明最新热搜
- 陕西最新热搜
- 西安最新热搜
- 甘肃最新热搜
- 兰州最新热搜
- 青海最新热搜
- 西宁最新热搜
- 内蒙古最新热搜
- 呼和浩特最新热搜
- 广西最新热搜
- 南宁最新热搜
- 西藏最新热搜
- 拉萨最新热搜
- 宁夏最新热搜
- 银川最新热搜
- 新疆最新热搜
- 乌鲁木齐最新热搜
——编者
从农机到农技——
南柳村有“两把刷子”
【课文】
东北三省的农业生产与气候密切相关。这里的人们春种、夏忙、秋收、冬储,以适应四季的气候变化。这里纬度较高,气温条件只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的需要。在春秋季节,由于经常受寒潮影响,容易发生低温冻害。
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这里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是我国机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
——摘自《地理(八年级下)》《“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现场】
春风吹拂下,黑土地慢慢解冻。黑龙江桦南县柳毛河镇南柳村早就热闹起来,村民们忙着为春耕做准备。
农机库里,社员程传宝蹲在拖拉机旁仔细检查,反复确认有没有漏油,或者零件松动。
“传宝你知道不,咱村又订了两台起垄机,这地更好种了。”农机手杨乃强径直从大门走过来。
“合作社为这事开了好几次会,在几个厂家里比价格、挑功能,定了国产最新型的起垄机。”程传宝搭着话,手里的活也没放下,“杨叔,听说镇里给咱村的播种机让你开啦,那新家伙贼带劲。”
“可不是嘛,不仅漏播重播率低,还不伤种子,一天最少能播300亩地。”杨乃强咧嘴笑,眼睛眯成一道缝。当了几十年农机手,农活越干越省劲。
合作社的家底不少,有大型联合收割机、穗茎兼收玉米收割机、大马力拖拉机,去年还用上了植保无人机,防治效果提高20%。但这几天,村党支部书记何广刚在家一坐就是小半天,桌上摆满了各类工具书。他盘算的是,怎么让农机实现“1+1>2”?
“快吃吧,饭都凉了,我看你快魔怔了。”老伴埋怨着。
“把咱的旋耕机和新买的起垄机组合,两个活一起干。效率高,时间就抢出来了,这几个型号可行!”何广刚扒拉几口饭,便放下碗筷往外赶。
在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何广刚找到了镇长周伟。俩人一句寒暄没有,开腔就是种地的事。
“老何,你们在示范区上没少下功夫,今年可不能松劲啊。”
“放心。籽种、化肥,这些都统一采购回来了。等温度上来,咱就开干。”何广刚底气很足。
“去年大豆亩均单产有400斤吧?不能光靠经验,还得多用新技术。”周伟提醒。
“今年头一次用生物有机肥,看看能不能提高地温,培肥地力,把产量搞上去。”春节前,何广刚带着大家给土地喂了“营养餐”。加上村里搞的种植技术观摩和实收测产会,大家对新技术的接受度越来越高。
这些年,村里对土地深松深翻、“舒筋活络”,蓄水保墒能力更强了;这些天,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整装待发,干劲更足了……
农机大展身手,农技焕新给力。凭着这“两把刷子”,南柳村抢在春光里开了好头。
从良田到粮仓——
一粒米的“万年”行旅
【课文】
距今约1万年,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以及浙江浦江上山遗址、义乌桥头遗址等,发现了早期栽培水稻的遗存。
——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现场】
鄱阳湖东南岸,江西万年县,自古就是水稻产区。这里的仙人洞遗址,发现了距今1.2万年的人工栽培稻植硅石。今年,当地早稻种植面积约24万亩。
一大早,程忠仁扛着锄头,来到深翻后的田里灌水,等着从县城赶来的李新庆。一个是裴梅镇荷桥村的种粮大户,一个是山东鲁花万年米业公司的水稻种植技术指导员。这是去年下单订购的一片早稻水田。
“程老弟,我来了!”看见忙碌的程忠仁,李新庆远远地打招呼,北方人嗓门浑厚,“没记错的话,去年在你这里收的早晚稻,加起来3万多斤?”
“不止,差不多快4万斤了。”程忠仁笑呵呵地回答,“您多指导,今年破个5万斤。”
“要得,要得。”
种好一颗稻,收好一粒米。李新庆和程忠仁立下春耕之约。早稻秧苗如何培育?栽种要注意什么?从源头上指导技术,把好订单粮的品质关。
丘陵地带的早稻田,想把亩产提上去,前期工序一道不能马虎。
第一次稻田深翻后,有些老乡图方便,放点水进去就不管了,没有灌深水、没有保深水7—10天。这样一来,耕沤灭螟的效果会受影响。
“上面几块田水灌得挺满,这块应该没灌到位吧。”李新庆下到地里,捏了一团干土,“别看就这尖尖上的土,水没淹没到,以后防虫成本就高。多留心!”
“还是专家厉害,一上手就看出了毛病。”程忠仁听得仔细,“傍晚我就把水灌满。”离开前,他俩约好,找时间在育秧基地碰头。
春雨润万物。没过几天,早稻秧苗培育基地,绿油油的秧苗嫩芽一盘盘整齐排列。
“这苗咋样?还满意吗?”李新庆喊上镇上的老农技员徐赞章,把程忠仁叫到了基地。
“一株坏苗都没有,株株壮实。用了啥办法?”程忠仁蹲在秧苗前,好奇地问。
“这都是徐师傅的建议,苗床土消了毒,育秧基质土氮磷钾的配比也做了优化,种子受肥就比较均匀。”李新庆向身旁的徐赞章竖起大拇指。
“过奖了。咱们多关注天气预报,我每天也会在微信群发信息。”徐赞章拍了拍程忠仁肩头说,“有什么不懂的随时打我电话。”
…………
春意渐浓,农时催人。程忠仁的100多亩早稻,迎来栽播的好日子。“开秧栽禾哟!”清脆的吆喝声在田野里回荡。
“万年山好水好,米也好。”李新庆信心满满,“从种子下泥,到收粮进仓,每道程序都必须对得起‘水稻的故乡’。”
从杂交稻到超级杂交稻——
为了百亩连片亩产1200公斤
【课文】
1998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第18届国际遗传学大会上和9月在埃及开罗召开的第19届国际水稻会议上,袁隆平发言:由于采取了形态改良与杂种优势利用有机结合的技术路线,中国在培育超级稻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经过中国许多科学家10多年的协作研究,目前技术上的难题已基本解决。袁隆平预计,亚种间超级杂交稻将在近几年内应用于生产,并将在21世纪初大面积生产中发挥巨大的增产作用。
——摘自《语文(高中必修上)》《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现场】
云南蒙自市草坝镇,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示范基地收到了一件从湖南长沙寄来的包裹。拆开一看,是190公斤超级杂交水稻种子。寄件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种好超级杂交水稻,秧苗质量很重要。农技人员要提前浸种、晒种,防治多种传染病害。在基地,农户也早早准备了育秧材料。倒入基质土、送入秧盘、铺土、浇水、撒种、盖土……一系列工序后,育秧盘送入暗室催芽,再过两天,摆进温室大棚。
“今年育秧引入了暗室催芽环节,种子可以快速整齐出苗。预计4月中旬移栽到大田里。”蒙自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杨柳梅是基地项目负责人。她介绍,这次计划育秧3000余盘,是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的新品种“粒两优8022”。
如何挖掘高产潜力?工厂机械化育秧+机械化移栽+人工精确定量栽培……今年,超级杂交水稻高产攻关试验示范项目采用新模式,紧盯秧苗质量数量,为移栽、收获打基础。
草坝镇是当地水稻主产区,气候、水利条件好,有冲击高产的潜力。2017年,示范基地投入使用。袁隆平实地考察,对基地的光、热、气候、水利条件和农田基础设施很是看好。
“良种、良法、良田、良态,袁老勉励我们强化技术措施,用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当地提高粮食单产。”杨柳梅说。
是鼓励,更是期盼。蒙自示范基地成立以来,连续4年平均亩产超1100公斤,2023年亩产1186公斤,创下云南省大面积粮食单产纪录。“目前还没有实现百亩连片亩产突破1200公斤,但2022年曾有小面积的亩产达到1205公斤。”杨柳梅说,这证明了这一杂交组合具有高产潜力。
“只要基地水稻移栽,村里就组织农户现场观摩,跟着专家学习栽培和管理技术,提高自家的产量。”草坝镇前进村党总支副书记钱永说。
有人好奇,基地产的米去哪了?答案是:当地市场收购。“口感不如精米,一般不直接当主食吃。不过,蒙自是‘过桥米线之乡’,加工厂会买去做米线。”杨柳梅说,随着育种技术进步,近年选育的优质品种在米质和口感上有了显著提升。
本期统筹:蒋雪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