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惊鸿一瞥是什么诗歌

共3个回答 2025-04-06 ECHO 处于关闭状态。  
回答数 3 浏览数 267
问答网首页 > 文学艺术 > 诗歌 > 引起惊鸿一瞥是什么诗歌
黑色指针黑色指针
《惊鸿一瞥》是一首现代诗,由徐志摩所作。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西湖边偶遇一位女子的情景,女子的美貌和气质让诗人感到惊艳,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诗中通过对女子的外貌、神态和动作的细致描写,展现了女子的美丽与优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情感内涵,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示了徐志摩作为“新月派”代表人物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美的追求和对人性的思考。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以及他在艺术创作中的敏锐观察和独特表达。
引起惊鸿一瞥是什么诗歌
 权吟 权吟
引起惊鸿一瞥是一句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名句。这句诗的意思是形容景色美丽,令人惊艳,好像一瞬间看到了美丽的事物。整首诗歌描绘了诗人登上鹳雀楼后,远眺黄河的壮丽景色,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白日依山尽描绘了夕阳西下的景象,黄河入海流则是对黄河奔流不息、气势磅礴的描写。欲穷千里目表达了诗人想要看到更广阔景色的愿望,更上一层楼则意味着要攀登更高的楼层,以获得更好的视野。整首诗歌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生与死 生与死
引起惊鸿一瞥 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鹳雀楼时所见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时光易逝的感慨。 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整首诗的核心,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无限风光的向往和对人生旅途的感悟。而“惊鸿一瞥”则形象地描述了诗人在登高远眺时,突然看到一只飞鸟掠过的情景,这个动作虽短暂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同一瞬间的美丽瞬间。 因此,引起惊鸿一瞥 可以理解为诗人在欣赏大自然美景时,被那短暂的瞬间所吸引,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与脆弱。这句话也常被用来比喻那些转瞬即逝的美好事物或经历,提醒我们珍惜眼前的一切。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明确标注文章来源,内容系转载于各媒体渠道,仅为传播资讯之目的。我们对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时效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对于内容可能存在的事实错误、信息偏差、版权纠纷以及因内容导致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本网站概不负责。如因使用、参考本站内容引发任何争议或损失,责任由使用者自行承担。

诗歌相关问答

  • 2025-04-22 吟诵诗歌是吟诵什么诗歌

    吟诵诗歌是指用声音表达诗歌内容的一种方式,通常包括朗诵、吟唱和歌唱等多种形式。吟诵诗歌的内容可以是古代的诗词、现代的诗歌、民间歌谣等。...

  • 2025-04-22 什么样的味蕾的现代诗歌

    《味蕾的现代诗》 在城市的缝隙中,我寻找着那些被遗忘的味道。 它们像是时光的碎片,被风轻轻拂过,留下淡淡的痕迹。 咖啡的苦涩,是早晨的第一缕阳光; 它唤醒了沉睡的灵魂,也温暖了冰冷的双手。 糖分的甜蜜,是午后的一抹温柔;...

  • 2025-04-22 禹岩自创诗歌是什么诗歌

    《禹岩自创诗歌》是一首充满诗意和哲理的作品。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诗中,禹岩用“山”作为象征,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他认为,山是大地的母亲,孕育着万物生长,给予人...

  • 2025-04-22 与诗歌一样的童谣是什么

    与诗歌一样的童谣是一种具有韵律和节奏感的儿童歌曲,通常由简单的歌词和旋律组成。这种童谣以其朗朗上口的旋律和富有节奏感的节奏,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在玩耍和学习中体验到音乐的乐趣。同时,童谣也是传递文化、历史和社会...

  • 2025-04-22 诗歌网为什么登录不上去

    诗歌网登录不上可能是由于网络连接问题、网站服务器故障、账户信息错误或浏览器兼容性问题等原因。用户可以尝试检查网络连接,稍后再试,或者清除浏览器缓存和COOKIES。如果问题仍然存在,建议联系网站客服寻求帮助。...

  • 2025-04-22 诗歌中最高境界是什么诗

    诗歌的最高境界,是一种超越语言和文字的表达方式,是情感、思想和灵魂的交融。它超越了形式和结构的限制,让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这种境界不仅仅是技巧上的高超,更是对人性、宇宙和生命的深刻理解。 在最高境界的诗歌...

问答网AI智能助手
Hi,我是您的智能问答助手!您可以在输入框内输入问题,让我帮您及时解答相关疑问。
您可以这样问我:
诗歌网为什么登录不上去
禹岩自创诗歌是什么诗歌
什么的诗歌填动词一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