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重庆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入学政策发布

共1个回答 2025-04-23 少君倾酒  
回答数 1 浏览数 424
问答网首页 > 最新热搜 > 重庆 > 2025年重庆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入学政策发布
与世无争与世无争
今年公办中小学校招生政策有调整吗?4月22日,记者了解到,市教委发布了2025年重庆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入学政策(以下简称“政策”),对今年的招生入学工作进行了安排。

公办小学新生入学继续实行“三对口”为主的招生政策

“政策”指出,今年义务教育招生将继续保持政策稳定性和连贯性,坚持免试就近入学,招生政策和往年大体一致。公办小学新生入学继续实行“三对口”为主的招生政策,适龄儿童与父母的户口、房屋产权证明、实际居住地等实际情况,作为小学对口入学重要依据。严禁任何学校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等作为招生依据或参考,严禁以任何形式选拔学生。

2025年8月31日(含8月31日)前,凡年满6周岁及以上儿童,应当依法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农村地区儿童,可推迟到7周岁。确因身体状况等特殊原因不能当年度入学的,可向所在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申请缓学或休学。上一年度因身体状况等特殊原因未入学的,须重新提出入学申请。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区县教育部门依据教育部和市教委关于义务教育招生工作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地招生方案,并具体组织实施。家长可以通过关注教育行政部门、各中小学微信公众号,或登录最新版“渝快办”App,在“教育入学一件事”专区选择对应区县后,在“特色服务”模块中点击“政策查看”集中了解各区县招生政策,也可以直接电话咨询。

4月23日起网上集中进行“子女信息维护”,5月22日起“正式网上报名”

“政策”提出,今年继续实行教育入学“一件事”网上报名,全市各区县符合条件的适龄儿童、少年(户籍地子女、随迁子女、残疾儿童少年和其他特殊群体子女),都可在教育入学“一件事”招生报名系统进行线上报名和录取。

路径一:电脑访问“渝快办”网站(https://zwykb.cq.gov.cn)“高效办成一件事”中的“教育入学一件事”专栏,进入“报名系统”;路径二:手机下载最新版“渝快办”App,点击首页“高效办成一件事”中的“教育入学一件事”专栏,进入“报名系统”。

今年教育入学“一件事”招生入学工作共分5个阶段:4月23日至5月21日,网上集中进行“子女信息维护”;5月22日至6月19日“网上集中报名”;7月3日前,完成网上“入学审核验证”;7月7日前,适龄儿童家长完成“网上入学确认”;7月10日前,各区县教育部门或学校通过“报名系统”发放电子入学通知书,生成入学“报到码”。

为避免网上报名期间系统负载过大,保障家长能顺利完成网上报名,全市各区县分批次进行“子女信息维护”和“网上集中报名”。

如果错过“子女信息维护”阶段,在“网上集中报名”阶段还可以进行线上报名吗?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前期未进行子女信息维护的,可以在“网上集中报名”阶段,通过电脑端或手机端维护子女信息后上传相关材料图片进行正常报名。

公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实行同步招生,不能兼报

“政策”指出,今年继续严格落实国家关于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的规定要求,公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实行同步招生,且只能填报一所,不能兼报。民办学校报名时间为6月17日至6月19日,报名人数小于或等于招生计划的,采取登记注册方式直接录取;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由区县教育部门于6月20日统一组织电脑摇号,全程接受监督。

今年,教育入学“一件事”系统开发了公办学校摇号功能,原则上有摇号需求的区县都应在招生系统中开展摇号工作,公办学校应于6月20日前(含6月20日)完成摇号。

摇中的学生须在摇号当天18∶00前登录系统进行入学确认,未按时确认的,视为自动放弃。

各区县教育部门要对所有未摇中的学生、放弃摇中名额的学生进行统筹安置,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学权益。

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正式网上报名前,将会对本区县幼儿园大班、小学六年级学生家长进行全覆盖深度培训,确保教育入学“一件事”上线后,学生家长能独立操作。同时,区县和学校将组织专业的入学报名咨询工作人员及时回应家长诉求。

对于未按时完成网上报名的学生家长,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将设立线下报名服务点,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指导,协助符合条件的适龄儿童少年家长完成报名登记。

跨区就读的小学生,毕业后可在学籍所在区就读初中

“政策”明确,根据“两为主、两纳入、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相关规定,由流入地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实际统筹制定随迁子女入学安置办法,确保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享有同等就学权利。义务教育资源充足的非人口集中流入地区要实现仅凭居住证入学,取消附加或限制条件,确保符合国家《居住证暂行条例》基本要求的随迁子女应入尽入。

此外,今年教育入学“一件事”报名系统将与小学六年级学生学籍信息对接。跨区就读的本市户籍小学六年级学生,毕业后可在学籍所在区就读初中,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申请回户籍(居住)地所在区就读初中。具体办法可向学校或所在区县教育部门咨询。

义务教育学校不得提前招生或签订协议承诺入读

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要严格执行教育部中小学招生纪律“十严禁”要求,严格按照市教委和属地教育部门招生工作安排和工作流程,不得以任何形式提前开展招生或签订协议承诺入读。

全市中小学要严格遵守义务教育免试入学规定,任何学校不得通过文化课考试、测试等方式选拔学生,不以各学科竞赛、考试证书、荣誉证书、培训证明等作为录取依据。

全市中小学招生不会收取与入学资格相关的费用,不会与校外培训机构或个人合作招生。家长在咨询招生政策或办理入学、转学等手续时,一定要通过教育部门、学校等正规渠道。请家长保持高度警惕,不要相信所谓的“内部渠道”“走关系”等说法,谨防上当受骗,造成经济损失。若发现虚假招生宣传或违规收费行为,请家长保全证据,可向所在区县教育部门投诉举报,并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各区县结合实际制定本地“长幼随学”实施方案

“政策”明确,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划片入学、对口入学方案只适用于新生入学。确有转学需求的家长,各区县教育部门将根据区域内学校办学规模和实际空余学位等具体情况统筹安排。具体情况可咨询学校所在区县教育行政部门。

为方便多孩家庭接送,减轻家长负担,各区县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地“长幼随学”实施方案,优先满足同一学校随学需求。具体实施办法家长可致电所在区县教委咨询了解。

按照工作要求,每个区县教育部门和义务教育学校都设置了公开咨询电话,在渝快办“入学一件事”报名系统首页“联系我们”模块中可以查询。对招生入学工作有任何疑问,家长都可致电咨询。(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李周芳)

(责编:荚天宇、刘政宁)
文章来源:http://cq.people.com.cn/n2/2025/0423/c365402-41205217.html
2025年重庆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入学政策发布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明确标注文章来源,内容系转载于各媒体渠道,仅为传播资讯之目的。我们对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时效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对于内容可能存在的事实错误、信息偏差、版权纠纷以及因内容导致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本网站概不负责。如因使用、参考本站内容引发任何争议或损失,责任由使用者自行承担。

重庆相关问答

  • 2025-04-22 重庆两江新区:产业园区书香浓郁 企业员工畅享“文化大餐”

    中新网重庆4月22日电题:重庆两江新区:产业园区书香浓郁企业员工畅享“文化大餐”作者黄维正“仅仅一墙之隔,仿佛外面的世界和自己无关了。阅读累了,还能抬头望望园区里的车水马龙,这种感觉很享受。”AI算法工程师张杰喜欢在茶余...

  • 2025-04-22 重庆警方助力失散逾30年家庭团圆

    中新网重庆4月22日电(记者刘相琳)22日,在重庆市公安局九龙坡区分局歇台子派出所内,一场认亲仪式正在进行,在九龙坡警方帮助下,张家聪(化名)夫妇与走失近31年的儿子终于团圆。警方介绍,1994年夏天,在江苏出差的张家聪...

  • 2025-04-23 一季度全市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翻一番

    4月22日,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重庆市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获悉,今年一季度,重庆人民币贷款新增1672亿元,较上年同期翻一番,全市金融运行实现良好开局。一季度,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坚决落实适度宽松的...

  • 2025-04-22 中共以重庆为窗口向世界推介发展机遇

    中新网重庆4月22日电(梁钦卿)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和中共重庆市委共同主办的“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重庆的实践”专题宣介会21日在渝举行。来自50多个国家的200多名政党领导人、部分驻华使...

  • 2025-04-23 2025年重庆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入学政策发布

    今年公办中小学校招生政策有调整吗?4月22日,记者了解到,市教委发布了2025年重庆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入学政策(以下简称“政策”),对今年的招生入学工作进行了安排。公办小学新生入学继续实行“三对口”为主的招生政策“政策”指...

  • 2025-04-23 重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迎双丰收

    4月22日是第56个世界地球日,主题为“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庆具有“大城市、大农村”的特点,截至2023年末,乡村常住人口超过900万。在广袤乡村,如何留得住人,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近日,记者走访发现,重庆全...

问答网AI智能助手
Hi,我是您的智能问答助手!您可以在输入框内输入问题,让我帮您及时解答相关疑问。
您可以这样问我:
2025年重庆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入学政策发布
凉爽!未来几天重庆多阵雨
920余名在缅甸实施跨境电诈的中国籍犯罪嫌疑人被移交中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