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常青、水长流,相聚外普拉(走进传统村落)

共1个回答 2025-04-11 星夜  
回答数 1 浏览数 937
问答网首页 > 最新热搜 > 昆明 > 山常青、水长流,相聚外普拉(走进传统村落)
 月是故乡明 月是故乡明
原标题:山常青、水长流,相聚外普拉(走进传统村落)一场急雨后,在清新的空气中,长在大山怀抱里的外普拉村在夜幕中沉沉睡去。

外普拉村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宜就镇,2014年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历经千年的外普拉村,因地利聚起人群,因勤劳致富一时,也因交通不便而发展落后。在城市化进程中,对乡村的记忆又逐渐被唤起,外普拉吸引了更多目光,村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也在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中不断改变。

——编者

如果说,城市的热闹喧嚣点燃生活的激情,那么外普拉村的“沉静感”则令人陶醉。“三山夹两河,仙鹤叼鱼虾;古村古道夯土房,千年外普拉……”一首外普拉村的村歌,歌唱着村落的形态、历史与人民的生活。

老屋、稻田,一首村歌里的“归园田居”

“外普拉”为彝语,意为“石板上的村庄”。这个名字与村庄的位置有关。外普拉村坐落在一面平缓的山坡上,村落呈扇形分布。村民介绍,支撑村庄的山坡,土层下是一整面石板。村落的左右两侧分别矗立着两个大山包,“三山”之间的河谷中流淌着金沙江的支流蜻蛉河和外普拉小河。

“三山夹两河”说的是实景,“仙鹤叼鱼虾”则是长期以来村民对村落的形象比喻。村庄依山势而建,所在的山脚与两条河的直线距离约100米,高差约50米。从高处俯瞰外普拉村,仿佛是仙鹤展开翅膀,顺坡势而下,到村口两河交汇处寻觅鱼虾而食,别有一番意趣。

平缓的地势与交汇的河流,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据《云南外普拉村志》记载,村落最早在元代已有傣族先民来此居住,而后前来定居的各族村民越来越多,村落逐渐壮大。村庄前的平坝种植水稻,平缓的山坡栽上玉米、果树,一代代勤劳的外普拉村民凭借双手建设起自己的家园。

说起外普拉村民的勤劳,不能不提到“花篮背水”的传统。20世纪90年代,外普拉村大面积种植经济作物。作物在山上,水在河沟里,怎么保证产量?外普拉村民就在背篓里垫上塑料布,从山脚背水上山。一篮篮珍贵的水源,给予作物滋养,也将“勤劳致富”刻在古村的记忆中。

河流为人们提供的不仅是水源,还有鹅卵石。外普拉村的传统民居是黄墙青瓦的夯土房,基底以大块鹅卵石和山石垒砌。石头底座上,是黄土混合稻草后夯出的大块土砖。从山脚往上,夯土房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漫步石板路上,手抚夯土墙,依稀能分辨出岁月的痕迹。

在外普拉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生活常态。丰收的时节,站在村庄的河边,宽阔的坝子上稻田一片金黄,蝴蝶和蜻蜓翩翩起舞,田里的村民弯腰劳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这个仿佛被时光遗忘的村庄,能找到《归园田居》的“沉静感”。

合作社、生态米,一名年轻人的返乡记

“如今,家乡变得越来越好了!”在游客接待中心,爱说爱笑的外普拉村民朱永艳,向记者讲起自己的返乡创业记。

外普拉村离永仁县城约40公里,因为交通不便,深山中的村落一度落后于发展的脚步,年轻人多外出务工。朱永艳23岁时离开外普拉村,在楚雄工作。近年来,外普拉村发展越来越好,良好的生态环境、保存较为完整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朱永艳决定回到村中。

2019年,外普拉村成立乡村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朱永艳成为负责人。合作社一方面发展生态种植,流转100亩水田种植有机水稻,同时在山坡上种了2800亩芒果树;另一方面依托田园风光发展乡村旅游。“小时候我们经常下河摸鱼捉虾,在稻田里玩耍,我想把这份快乐找回来,让更多人体验。”朱永艳说。

发展旅游要有基础。依托沪滇协作项目,整合美丽乡村建设、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示范村等项目资金……持续的投入改变着外普拉。水利、交通、电力、人居环境相继改善,外普拉书院、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公共厕所等相继建成。

夯土房是村里的特色。怎样在保护古村的同时,为游客提供更多便利?“我们对于新建民居要求统一风格,以保护古村风貌。在修缮老屋时,鼓励使用传统材料和工艺。”外普拉村党总支书记黄李乔介绍。

发展乡村旅游,有人气才有生意。随着基础设施不断改善,2019年10月,外普拉村举办稻田捕鱼活动,吸引大批游客前来体验。“村民们还在稻田旁摆起小摊,人气十足。”朱永艳笑着说。

彝绣、合唱团,一群乡村妇女的改变

夜幕降临,在合作社忙碌一天的村民罗祥萍吃过晚饭,坐在沙发上小心翼翼地打开一个包裹——这是她自己绣的彝族特色背兜。轻轻抚摸着上面的马樱花纹,她的眼神很温柔:“这是给两个女儿的嫁妆。”

罗祥萍在给人介绍彝绣服饰时落落大方。在发展乡村旅游之前,因跟外界接触少,外普拉村妇女面对陌生人往往警惕而腼腆。永仁县妇联常务副主席李睿媛介绍,2017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等机构,来到外普拉村实地考察,最后确定外普拉村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示范村,其中一项任务是为村里的妇女提供技能培训,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2019年,永仁县妇联牵头邀请县彝族刺绣协会的老师进入外普拉村为妇女培训彝绣技能,罗祥萍等54名村民参加了培训。“老师领进门后,我就自己摸索。”罗祥萍说,一遍遍练习针法、配色后,她请老师画花样,自己创作彝绣服饰。2021年,罗祥萍自己创作的一套彝绣服饰被来旅游的一对上海夫妻看中买走,这份收入给了她莫大的肯定,也让她在生活中显得更加自信与从容。

在这个人人能歌善舞的彝族村庄中,妇女们自发组建了“火波诺玛”艺术团。“‘火波诺玛’意为‘月亮女儿’。”艺术团的骨干夏学芳介绍,“艺术团除了演唱传统彝族歌曲,还创作了属于自己的村歌。”

身穿彝族特色服饰,用唱歌跳舞欢迎游客,举办乡村音乐节进行对歌、篝火狂欢……具有民族特色元素的乡村文化活动,延续着村民对生活传统的记忆。这不但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推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带动村民增收。

“就像村歌里唱的,山常青、水长流,相聚外普拉。”夏学芳很期待,今后能有更多人遇见这个大山里的宁静村庄。

《人民日报》(2025年04月11日第16版)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
文章来源:http://yn.people.com.cn/n2/2025/0411/c378439-41192757.html
山常青、水长流,相聚外普拉(走进传统村落)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明确标注文章来源,内容系转载于各媒体渠道,仅为传播资讯之目的。我们对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时效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对于内容可能存在的事实错误、信息偏差、版权纠纷以及因内容导致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本网站概不负责。如因使用、参考本站内容引发任何争议或损失,责任由使用者自行承担。

昆明相关问答

  • 2025-04-18 昆明植物园结合科学与艺术之美展出近400种兰花

    中新网昆明4月18日电(记者韩帅南)18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下称“昆明植物园”)第二届兰花展在该园开展。此次兰花展以“兰野仙踪”与“童话秘境”为主题,将兰科植物的科学和艺术之美相结合,展出近400种(...

  • 2025-04-20 去云南过年旅游攻略

    去云南过年旅游攻略: 时间选择:云南的冬天并不寒冷,气候宜人,是旅游的好季节。春节期间,云南各大景点都会推出丰富的活动和优惠,如大理古城的灯会、丽江古城的纳西文化节等。同时,云南的春节氛围也很浓厚,可以体验到浓厚的节...

  • 2025-04-19 “坐着火车游云南”环线旅游列车开行

    记者从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昆明局”)获悉,为推进铁旅融合发展,便利游客出行,4月18日起,国铁昆明局将开行昆明—大理—保山—丽江—普洱—西双版纳—磨憨省内环线旅游列车,开启“坐着火车游云南”新体验。...

  • 2025-04-19 云岭大地涌动阅读潮

    春风浩荡诗书香。2024年4月的昆明,在街头盛放的蓝花楹编织出的花海中,因了一场盛会的举办,更是书香氤氲、阅读潮涌动。2024年4月23日至25日,以“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为主题的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在昆明举办。这场...

  • 2025-04-19 云南省知识产权创造实现量质齐升

    在第25个世界知识产权日来临之际,云南省于4月18日至26日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主题为“知识产权与人工智能”的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4月18日,2025年云南省知识产权宣传周在昆明启动并举行新闻发布会,省政府新闻办邀请省政府知...

  • 2025-04-18 从高原走向大海 云南构筑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铁路枢纽

    中新网昆明4月18日电(记者缪超)位于云南昆明郊区的王家营西站,二十年前仅是南昆铁路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站。时光飞逝,如今这里昼夜车水马龙,货品琳琅满目,成为云南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中欧班列、中亚班列的重要中转中心。王家...

问答网AI智能助手
Hi,我是您的智能问答助手!您可以在输入框内输入问题,让我帮您及时解答相关疑问。
您可以这样问我:
一季度云南与东盟进出口贸易额达239.6亿元
“坐着火车游云南”环线旅游列车开行
云南省再添6项工业遗产